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21:04 点击:次
一、差异性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个人只有得到最适合的教育,他的才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可能成为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看被肯定。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要千方百计捉住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许,以增强其成功动机;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的创新。由于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往进取心和探索欲。
例如:我讲解练习题“0.25时=( )分”时,在请学生讲请算理后,一个后进生忽然提问:“老师,为什么要用0.25×60”?学生们大都露出诧异的神色,为什么他会有如此简单的题目呢?据我分析,这名学生并非听讲不专心,而是真的没有理解透彻。我鼓励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学生,你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在其他学生再次讲解算理后,我又请他陈述一遍,然后说:“你敢于提出题目并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今天你的收获是最大的!”其他学生都对他投以羡慕的目光。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依然保持了那种敢于质疑的状态。而假如当初采用否定的态度,他的求知欲恐怕早就荡然无存了。
再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有一个发现。假如用一个数除以0.5时,就相当于用它乘2;假如除以0.1时,就相当于乘10;假如除以0.01时,就相当于乘100……”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我心里这么想,可是我对他说:“你善于观察,也很爱动脑筋。你能不能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名优等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这个研究。我在肯定他的同时,又给他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他心满足足,又若有所思。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原有的目标实现和满足后,新的目标需求又会产生。实践证实,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方向和激励作用,是积极行为的动力源泉。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心中应该有几把不同的尺子,不断地给他们加油,促其持续发展。
二、“补台”性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自尊心也随之增强。自尊心是儿童在想到或评价自己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时的内心体验。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评价与他们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以及老师对他们认知能力的评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无论自我熟悉还是自尊心,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因此,从小学阶段起,我们就应该培养和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尴尬处境时,我们与其“拆台”,不如为其“补台”,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请两名学生板演。两人都做对了,有学生评价道:“老师,A同学的字比B同学写得好!”紧接着,有学生说:“是啊,A同学的线比B同学画得直。”B同学的脸刹时红了。那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我为其辩解道:“实在,B同学平时在作业本上写的作业十分漂亮,不信你们课后可以往看。可能是在黑板上写字不习惯吧!以后加强练习,争取在黑板上写字也一样漂亮,好吗?”B同学点点头,眼泪差点掉出来。从此,他的作业从未在书写方面出过题目。
俗言道:响鼓不须重锤。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适当为其“补台”,不仅能巧妙地保护其自尊心,还能让其明确发展的方向,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全面性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评价得较多,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其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评价不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爱因斯坦也曾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时的留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感状态。我们可以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听讲是否聚精会神;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高采烈地做题讨论;是否能与伙伴友好的合作;与人交流时是否言语得体;解题思路是否清楚;回答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数学语言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是否善于质疑;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维或创意;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是否布满信心;是否对所学的题目爱好盎然……例如:教学一个数乘小数时,让学生尝试计算38.5×0.5,有一个学生的想法是38.5先除以10再乘5,理由是38.5×0.5表示求38.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也就是把38.5均匀分成10份,取出其中的5份,所以先除以10,再乘5。听了他的发言,我由衷赞叹:“表达流畅,想法独特,肯动脑筋。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十分透彻,而且能灵活运用。”这样的评价语言没有局限于答案的正确性,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创造精神,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个人只有得到最适合的教育,他的才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可能成为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看被肯定。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要千方百计捉住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许,以增强其成功动机;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的创新。由于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往进取心和探索欲。
例如:我讲解练习题“0.25时=( )分”时,在请学生讲请算理后,一个后进生忽然提问:“老师,为什么要用0.25×60”?学生们大都露出诧异的神色,为什么他会有如此简单的题目呢?据我分析,这名学生并非听讲不专心,而是真的没有理解透彻。我鼓励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学生,你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在其他学生再次讲解算理后,我又请他陈述一遍,然后说:“你敢于提出题目并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今天你的收获是最大的!”其他学生都对他投以羡慕的目光。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依然保持了那种敢于质疑的状态。而假如当初采用否定的态度,他的求知欲恐怕早就荡然无存了。
再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有一个发现。假如用一个数除以0.5时,就相当于用它乘2;假如除以0.1时,就相当于乘10;假如除以0.01时,就相当于乘100……”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我心里这么想,可是我对他说:“你善于观察,也很爱动脑筋。你能不能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名优等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这个研究。我在肯定他的同时,又给他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他心满足足,又若有所思。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原有的目标实现和满足后,新的目标需求又会产生。实践证实,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方向和激励作用,是积极行为的动力源泉。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心中应该有几把不同的尺子,不断地给他们加油,促其持续发展。
二、“补台”性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自尊心也随之增强。自尊心是儿童在想到或评价自己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时的内心体验。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评价与他们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以及老师对他们认知能力的评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无论自我熟悉还是自尊心,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因此,从小学阶段起,我们就应该培养和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尴尬处境时,我们与其“拆台”,不如为其“补台”,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请两名学生板演。两人都做对了,有学生评价道:“老师,A同学的字比B同学写得好!”紧接着,有学生说:“是啊,A同学的线比B同学画得直。”B同学的脸刹时红了。那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我为其辩解道:“实在,B同学平时在作业本上写的作业十分漂亮,不信你们课后可以往看。可能是在黑板上写字不习惯吧!以后加强练习,争取在黑板上写字也一样漂亮,好吗?”B同学点点头,眼泪差点掉出来。从此,他的作业从未在书写方面出过题目。
俗言道:响鼓不须重锤。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适当为其“补台”,不仅能巧妙地保护其自尊心,还能让其明确发展的方向,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全面性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评价得较多,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其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评价不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爱因斯坦也曾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时的留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感状态。我们可以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听讲是否聚精会神;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高采烈地做题讨论;是否能与伙伴友好的合作;与人交流时是否言语得体;解题思路是否清楚;回答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数学语言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是否善于质疑;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维或创意;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是否布满信心;是否对所学的题目爱好盎然……例如:教学一个数乘小数时,让学生尝试计算38.5×0.5,有一个学生的想法是38.5先除以10再乘5,理由是38.5×0.5表示求38.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也就是把38.5均匀分成10份,取出其中的5份,所以先除以10,再乘5。听了他的发言,我由衷赞叹:“表达流畅,想法独特,肯动脑筋。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十分透彻,而且能灵活运用。”这样的评价语言没有局限于答案的正确性,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创造精神,更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