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始终像秤砣一样压在人们心头。有人甚至把毕业生就业形容成“天下第一难”。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框架被打破,学历不再是就业的唯一法宝。曾几何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一入校门,便身价百倍。出了校门,也是只愁工作好坏,不愁没有岗位。这种体制的贯通,使得众多家长和学生都把“宝”都押在大学门槛上,对大学校门趋之若骛。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大学生失去了“分配”的机会,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显得茫然失措。优越感淡去,反弹出大学生心理失衡,激烈的岗位竞争,凸现出“就业难”。
用人单位“以人为本”理念上的两张皮,使大学生就业去意徊徨。近年来,中央把贯彻“以人为本”纳入“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但不少部门和单位,并没有真正把这种精髓植入用人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还是老框框,迫使最初踌躇满志被引进来的大学生,最终还是孔雀东南飞。这种理念上的两张皮,使很多的大学生在择业上显得无所适从。
个别“暗箱操作”现象,使大学生择业偏离正确导向。当前,随着招录制度的规范,许多单位在进人上采取“凡进必考”的办法,确实纠正了一些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但是,一些人还是提出质疑:进出好单位的大都是领导干部的子女,对于平民背景的学生而言,择优录用“优”的标准似乎苛刻了很多。虽然,这种现象逐渐变得个别化,但正是因为这种存在,导致许多人对待就业问题始终坚信“不找市场而找市长”的信条。有人甚至评价,推行各类招考制度,实质上对普通家庭只是羊肠小道。这种导向,不仅使学生错失就业的良机,也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应当看到,一个以检验实际能力为导向的市场秩序已逐步建立。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大学生必须克难奋进、踏实务实。
要有为提升能力而学的意识。过去是“为分配工作而学”,只要大学毕业,都能分得一杯羹。而现在提供的岗位却是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只有掌握过硬的技能,才会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要有冷静观察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一项调查显示,每100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意向上,有70%瞄准机关事业单位,20%选择大型企业,仅有10%明确表示只要有工作就行。而这第一类生员恰恰是受挫最多的群体,第二类学生有一定能力,录用率也较高;而第三类择业心态平和的学生就业率反而最高。因此,毕业生应该构建一个就业图,学会冷静观察,知道哪里适合自己,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机会。
要有吃苦耐劳和从小事做起的韧劲。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要鼓励人人都能成才。大学生只有面对现实,用理性的“剪刀”剪开就业的雾纱,从小事做起,由择业向创业转变,让“就业难”成为创业辉煌的起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