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20:00 点击:
1.政府层面:制度措施存有不当

    就业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是深层次原因。建国以来的以户籍为核心内容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诸多的社会不公。例如,高校招考的区域指标的不平等、大学毕业后就业户籍限制的不公平和社会保障的不相同等。大学生在不发达地区工作,将面临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就业趋向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如何解决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差异,引导大学生就业走向基层就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难的根本途径。

    2.经济社会层面: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莫大关系。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与之对应,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型的就业岗位相匹配,才能消化这些人才,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可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看,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大行其道,而像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则明显发育不足。可以说,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技术工人和体力工人就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根本不需要多少大学生。退一步讲,即使这些企业愿意吸收大学生,从长期看也不符合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存在“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大中专毕业生的供需和层次错位问题突出。

    3.高校层面: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门槛低的人文和理科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因设施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年”不变,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和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师型”教师缺乏。总得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

    4.具体实施层面:工作机制不健全、指导成效不理想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高校才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而且,无论是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设备环境等方面都得不到大力的支持和重视,如国家教育部要求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2008年这一比例为l:1000~1500,有些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由于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处于“临阵磨枪”型粗放式指导。其指导内容不外乎是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应对面试等。无论其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理念、理论,还是其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其就业指导理念相当狭隘。作者做了一项调查,向用人单位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47份统计为下表,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不到位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才有的临时事件,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高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以丰富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服务与指导途径。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就业服务与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使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变化和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服务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外所有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切社会力量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2.加强工作机构专门化、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

    当前,因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建设不完善,极易造成因忙于应付大量的行政事务而影响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开展。因此,为确保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实效,首先,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必须与行政部门分离,逐步形成就业服务与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业服务与指导队伍的专家化。因为没有就业服务与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不可能有专家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专门化、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可以使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理论和研究进一步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自我鉴定范文示例参考
    • 培训协调员见面介绍
    • 党员转正自我鉴定范文参考
    • 自荐信
    • 写自荐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如何写好你的第一份简历
    • 旅游规划大学毕业生简历
    • 各大招聘网总结出的英文简历中该注意的事项
    • 内科实习期自我鉴定范文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