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黄某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此后进入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 一直在采访一线。她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新闻业务, 成为德才兼备, 综合素质强, 政治上可靠, 业务上过硬, 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记者, 连续多年保持集团新闻岗位发稿量最多、发稿质量高、获奖作品最多的记录。2006年被厦门广电集团聘为首届首席记者。她连续多年获厦门广电集团优秀员工、"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厦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政治可靠业务过硬
黄某在大学里学的不是新闻专业, 走上记者岗位之后, 她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学习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 短时间就掌握了电视新闻采、编技能, 两个多月就成为能够独立采访、制作重要新闻的记者, 两年时间内, 成为厦门电视台的骨干记者。她特别注意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积极参加新闻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多次参加市委宣传部、市记协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和新闻骨干培训班, 写下了大量的读书心得;平时, 她也抓紧时间学习政治理论, 以力求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正是因为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她在新闻报道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也使报道更具深度。她先后跑过多个口, 已经连续5年担任党政记者, 所发表的新闻作品从来没有出现过导向方面的错误, 多篇时政报道因为导向正确、敏感性强、具有大局意识被市领导表扬, 称为"政治上可靠"的记者。她的稿件也经常成为年轻记者的"范本"。
她特别注意学习新闻业务, 不断充实自己。在参加工作的10年间, 她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认真向优秀的新闻前辈们学习。为了拍摄到时效性强、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好作品, 她以柔弱之躯, 多次和摄像记者一起在台风、暴雨等困难条件下进行采访, 为了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 她甚至单身在午夜驾车在新闻现场守候, 获得独家线索。2009年3月跟随厦门市政府代表团赴台湾采访期间, 她白天拍摄, 晚上写稿、编辑、传送, 一周时间内每天都忙到凌晨三四点钟, 让台湾同行深深感动, 称她为"见过的最拼命的大陆记者"。
她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10年时间, 她有2件作品在国家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有13件作品在省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有9件作品在市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获奖作品涉及短消息、长消息、专题、评论等各类新闻题材。其中, 由她为主采访, 并撰稿、编辑的《两岸同胞首次海上相会欢度中秋之夜》, 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新闻政府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厦门党员落实先进性:破解征地拆迁难题》被中央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中宣部新闻局评为2005年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优秀新闻作品。10年时间, 在不同的采访领域, 她每年都会有作品获奖, 成为厦门广电集团获奖最多的记者。
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同时, 黄某的新闻采编量也一直被同行称为"奇观"。2002至2006连续五个年度, 她都是厦门广电集团记者中采编新闻最多的人。五年累计采编新闻超过1800条, 年平均超过350条, 这其中半数以上的作品是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连续报道和新闻评论。
视新闻事业为最重要的事
"我们所从事的新闻工
作, 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 而是我们应该为之付出终生努力的事业。"黄某出生在家境富裕的家庭, 父亲是厦门著名的企业家, 但是她身上没有一点富家子女的"娇气", 反而特别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面对采访对象, 还是带年轻记者, 她的诚恳、平易、朴实, 成为最典型的个人风格, 这种工作作风, 也为她从事的新闻事业带来了良好效应。很多采访对象, 她接触一次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甚至在她离开那个口之后很长时间, 对方还喜欢把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告诉她。在黄某的意识中, 任何个人的事情都要给新闻让路。作为一名女性, 多年来她克服了多种困难, 在重大新闻时间发生时坚持在第一线采访, 台风、暴雨、出海, 她一定要到距离新闻最近的地方。2007年8月, "圣帕"逼近厦门, 此时她已怀孕4个月, 领导不允许到外面采访, 她就主动请缨驻守防汛抗旱指挥部, 一天之内, 发回4条最新的新闻报道, 直到凌晨台风警报解除才回家。就在她怀孕期间参与策划并制作的《"嫦娥奔月"特别节目》《"园博园"直播特别节目》, 分别获得了2007年度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及三等奖。
善于思考 长于创新 乐于传授
黄某经常和同事探讨一个问题, 就是在当前新媒体不断成长, 传统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电视新闻记者的作品应该如何发挥优势。她特别注意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特色, 比如在党政新闻采编中, 黄某是记者中较早注意出现场和使用同期声、现场声的记者;她也是厦门电视台最早学习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