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抄袭事件屡被曝光 导师挂名模式遭质疑
音乐+一组报纸报道
解说:
一个是辽宁大学副校长,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陆杰荣、杨伦,这对昔日的师徒,因为在哲学权威期刊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被曝抄袭,在本周也一起登上了学术抄袭榜。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老师:
对一个学生处理的问题,这个学术上的,肯定是非常慎重的,不会轻易(出结果),毕竟他(杨伦)的路还很长。
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 王凌云(电话采访):
第一就是要求两位当事人公开给我道歉,第二希望他们上《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一个声明,第三要有一定的经济赔偿。
黑场
解说:
若不是被抄袭的王凌云在开会时顺手拿起了一本《哲学研究》,这起论文抄袭事件也许不会那么快就被发现。在云南大学哲学系当讲师的王凌云发现,刊登在《哲学研究》四月刊第81页至87页上的《何谓理论》这篇文章,竟然抄袭自他写于2002年的两篇讲稿,重合度达到80%。出于义愤而决定进行学术维权的王凌云,也很快让这篇文章的两个署名人陆杰荣、杨伦被置于舆论漩涡的中心。
一组报纸
北师大在读博士生 杨伦(电话采访):
我承认抄袭的事实,对于侵犯著作人著作权深表歉意。他对我提的要求和处理方式,我都会按他的要求去做。
解说:
杨伦,北京师范大学06级博士生,主攻外国哲学专业。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杨伦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辽宁大学就读的,而当时的硕士生导师正是陆杰荣。本周,杨伦为自己的抄袭行为付出了代价,其博士学位已被北师大撤销,而他在对自己的抄袭行为公开道歉的同时,也一再表示导师陆杰荣对抄袭毫不知情。而论文第一署名者陆杰荣则是一直保持了沉默,只是他所在的辽宁大学在周一公开表态,抄袭一事已确认基本属实,但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
一组质疑的报纸
解说:
学生杨伦的揽责和辽大校方的解释,显然没能平息各方的质疑,反而被视作为陆杰荣脱责的袒护。而陆杰荣也因为自己的副校长身份和他的沉默,成为了事件的焦点。
北师大在读博士生 杨伦(电话采访):
因为着急毕业,所以选择了抄袭,因为我们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很难,所以想利用老师的影响力吧。但老师并不知道这个抄袭的性质。
解说:
杨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今年年初学校要求一定要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情急之下就把网友‘一行’《什么是理论?》的文章略加修改,改名为《何谓“理论”?》发给硕士生时的导师陆杰荣进行修改。试想如果没有陆杰荣的署名,杨伦的论文无论水平高低,都很难发表在《哲学研究》这样一本全国性的权威专业期刊上的。因为杨伦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在读博士生,而老师陆杰荣除了担任辽宁大学副校长,还身兼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是拥有多本学术著作和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的学科带头人。
一组报纸
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 王凌云(电话采访):
杨伦和陆杰荣都向我道歉了,/杨伦向我的道歉非常的诚恳,我觉得他也付出了很重的代价,另外,陆校长他们也是,反正也向我道歉了,我也接受了,/整个事情到此基本上解决了。/我也答应不再追究他们任何的责任了。
解说: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关注中,原本准备一究到底的王凌云,如今反而希望事件尽早平息。而这起抄袭事件从上周五被当事人无意发现,在经历短短一个星期的沸沸扬扬之后,热度似乎也很快被广州曝出的另一起抄袭事件所取代——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而举报者正是该校的两名女老师。她们称能坚持长达一年多的举报之路,正是因为看不惯近年来学校出现的诸如硕博导遴选不公等不正之风。从2008年浙大院士论文造假事件,到不久前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陆杰荣和杨伦不过是一轮又一轮学术剽窃事件中的新的接力者。
一组各地抄袭的报纸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学术不端测试仪发明者 沈阳(电话采访):
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我们大概抽了50万篇左右的论文,抽到的结果当中我们发现也有超过1000篇这种文章存在比较严重的抄袭,从摘要到目录再到内容基本上是全文拷贝。/根据我的另外一项研究,就是对买卖论文的研究的结果发现,这种买卖论文和抄袭,它广泛存在于高校的教师,包括一般的科研单位以及学生之间。
解说:
随着反剽窃测试软件的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小范围测试中得到惊人的数据。发明者称,如果所有的学校都引入论文反剽窃系统,无疑将在“以论文考核为主”的高校引发一场震动。互联网正在让文章剽窃之风愈演愈烈,而王凌云在2002年撰写的讲稿,也正是因为2003年在网上的发表和转载,才有了七年后的旧作翻新,并以杨伦师徒之名摇身发表于核心专业期刊。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学术不端测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