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数据库编写有效事务指导方针(2)
二是在更新时,若一次性更新的语句比较多,最好能够选择合适的时候更新。更新某个数据库中记录,其执行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跟数据库的记录成正比。其记录越多,更新所需要的时间越多。为此,笔者建议,当需要更新的记录比较多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合理的时机。如有些应用程序在设计时,可以把这个更新放在后台处理。如此的话,应用程序就可以选择数据库比较空的时候,来更新表中的记录。这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事务对数据库的负面影响。
指导方针三:不要在事务处理期间要求用户输入。
数据库管理员在编写事务时,要确保在事务启动之前,让数据库系统获得事务执行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如记录的查询条件、所需要更新的内容等等。如果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用户的输入,就回滚当前的事务。当用户提供了必要的参数之后,再重新启动这个事务。因为即使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用户立即响应。但是,用户的反应速度要比电脑的响应速度慢的多。所以,当用户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输入参数的话,就会使得这个事务所占用的数据库资源要保持很长的时间。这就有可能增加阻塞的风险。因为当用户没有及时输入所需要的参数时,事务仍然会保持活动状态,并锁定相关的资源,直到他们响应为止。若用户所需要输入的参数比较多时,用户可能会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没有输入。
这不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碰到过这种例子。如在一个ERP系统中有订单变更的功能。若在设计的时候,在用户打开销售订单变更单就触发变更事务的话,则因为用户输入订单变更所需要的时间不能够确定。有时候用户这边改一改,那边再确认一下,可能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此时,这张销售订单对应的内容其他用户就无法查看了,因为数据库中已经被这个事务锁住。这显然是设计的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应到在用户点击确认按钮时,再触发这个变更事务。此时,用户已经输入了所需要更改的所有内容,在更新事务的执行过程中,不需要用户再输入其他的额外参数。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事务所占用资源的时间缩短到最低。
指导方针四:在浏览数据时,尽量不要打开事务。
根据笔者的经验,用户更改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其实很少。而大部分时间则是在更改数据之前对数据的分析上。如在定位需要对哪些数据要进行更改;如在更改事务递交好的审核;如在考虑该怎么进行更改。这个分析工作所占据的时间往往是大头。
故笔者提醒数据库管理员,在所有预备的数据分析完成之前,在用户数据浏览的时候,不要启动事务。也就是说,在用户更改数据的时候,仍然不是触发更新事务的最佳时间。只有到用户确认无误后,选择“更新”按钮,此时,才可以触发这个事务。并且,及时递交或者回滚这个事务。如此,在事后审核的过程中,事务就不会继续占用资源。
除了以上这些指导方针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小细节要注意。如尽量采用级别低的事务隔离级别,数据库管理员要切记,不是所有的事务都要求串行事务隔离级别;如事务设计的简短一些;如在事务回退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回退全部事务或者是部分事务等等。另外,要特别注意在事务中排他锁的副作用。在修改数据时,为了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往往需要利用排它锁保护修改过的行,以防止其他任何事务读取这一行,并且必须把排它锁控制到递交或者回滚事务为止。为此,数据库管理员在设计跟更新相关的事务时,要合理选择时机。让事务在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负面作用。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