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学考评中人文教育的透视
[摘要]:语文教育具有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考评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制约、影响着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内容与方向,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具有人文性。目前语文考评存在着严重的弊病,阻碍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实施。如何剔除弊病,使考评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转变评价观念;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研制具有人文性的考试试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评 人文教育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却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有些学生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严峻的话题。考评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制约、影响着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它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本文,笔者想系统探讨一下考评中的人文教育问题。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国家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语文具有双重性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了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W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一句话,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二、当前语文考评制度的弊病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现行的语文考评制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基层广大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有人说,考试制度不改,人文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地实施。那么,现行的考评制度
1、导致教学中的重工具轻人文性
现行考试制度主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标准化试题把丰富生动的阅读材料编织成枯燥僵化的ABCD,这就迫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最具人文内涵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个考点,教师上课胸有试题,目中无人;学生听课只关注考点,目无全文。题海战术盛行,猜题押题成风,以考代教,以考代学相当普遍,教师的教学目标已简单化为追求考试的高分。这样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人文精神的培养处在非常次要甚至没有的位置。
2、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分数作为评价人的标准,而标准化试题的评分标准又是极其僵化、刻板、单一的。学生只能从命题人思考的结果中选择一个答案,以断定对还是错,其标准答案具有不容置辩的权威性。这种评分标准对于考查非文学作品还尤可,对于文学鉴赏题则有失科学性。因为同一作品,由于读者的学识、经历、心理等差异,会具有不同的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这种考试却让千千万万个考生必须有一样的个性,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感情,得出的结论也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是错,试问,这样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吗?非但不能,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考试答案的标准化,从另一方面又导致教学中教师中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唯教参是从,不许学生质疑,不许学生才情的自由舒张,这同样是对学生个性、灵性、创造性的扼杀。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健全的心灵与人格吗?
由此可见,现行考试制度犹如语文教学中的&ldq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