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3)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发表时间:2014-01-25 11:31 点击:次
4、流行因素调查。具体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活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媒介调查。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相、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有条件时也可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
6、病毒监测。及时采集病例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动物检疫。对当地非人灵长类动物等进行检疫。
(三)控制登革热的现场处理措施。
1、确定疫点及疫情。无论城市或乡村,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应规定疫点、疫区,为采取处理措施的实施范围规定界线。
2、传染源确认与治理。
(1)人群中各类登革热病例(三种类型)按标正确认,这三种类型病人都按传染源治理。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四周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间隔就医,减少传播机会。
(2)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对在流行季节来自登革热疫区的职员予以医学观察和检疫。须特别夸大,对所有被隔离职员均应配备防蚊设备。
3、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为防止登革热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灭蚊。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纹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净水型小积水。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1)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2)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如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灭蚊在白天进行,留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躲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四周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对于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3)交通工具监视、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卫生监视,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4、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进步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2)做好个人防护:进进疫区职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3)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活动。要特别留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进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四)总结、报告。在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过程中及疫情得到控制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和报告。
1、总结。
登革热现场处理的总结分进程小结和结案总结两种,形式可采取各类职员座谈、讨论、分析、回纳等方式。重点应总结以下内容: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