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前必备重点20题(9)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2 05:13 点击:
    重点题9: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道路的分析,联系今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考点背景透析】

    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迫使各国采取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但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引起的环境、能源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并且制约了我国今后的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关材料精粹】

    相关材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这个概念包含着三个重要内容,或者说三个重要任务:

    ——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在持续了2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在未来20年中,还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但是,仅凭经济规模的叠加,已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发展的需要和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尖锐。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如何吸收在城镇化进程和结构调整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要的渠道。要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扩大就业。

    相关材料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1、新型工业化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对工业化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科学规划,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中国已基本完成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中。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较快地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对已有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能源高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显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趋恶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国际环境中,这种特点的工业化道路难以重复,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3、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材料三: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着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工业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