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降息在拯救谁
昨晚,央行公布降低银行存贷利率0.27%。这是央行在两个月内第三次降低银行存贷利率。当前,救市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三次降息到底在拯救谁?
拯救股市吗?查看股市2001年至2008年的K线图不难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2001年至2006年,央行多次降息并没有提振股市的信心。在这六年期间,仅有两次短促的小行情而已,时间不过三至四个月;而绝大部分时间,股市在惨不忍睹的下跌,或在低位横盘。目前绝大部分个股已跌至2006年11月份前的价位。那么,是否可以抄股市的底了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股市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的衍生品,注重于资金的流动,没有巨额资金在其中流动,肯定就不会赚钱的财富效应。外围资金不大量进入,老百姓也不会因为降息,就把银行里的钱取出来跑到股市里去。美国这次的次贷危机教训,再次给国人提了一个醒:不要过份的把金融衍生品作为逐利的唯一手段,特别是透支进行逐利。如有不慎,不但颗粒无收,甚至搭上身家性命。香港千万富翁炒股巨亏跳楼自杀,深圳某小姐炒股亏损索赔未果跳楼未遂等等,这几天常见诸于报端,让股民心有余悸。也许现在股市也确实到了投资的价值区间,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也会造成横盘的过程更加漫长。谁也不会望着直线下滑的K线图,去投资股市,让自己的真金白银在难捱的一天天中缩水。股民已麻木了降息,再不会有今年“9.18”的躁动了。融资融券,券商可以“裸奔”;普通股民不可能“裸奔”。
拯救楼市吗?我们又一次想起过去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临终前的经典对白。中国老太太说:“我储蓄了30年,终于买上了一套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则说:“我终于还清了30年前的住房贷款了,现在可以瞑目了!”。其实,这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引导。即使是放在世界金融风暴的今天,我本人仍会赞成美国老太太的做法。问题是我拿什么作为超前消费的保障?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是信用危机、刷卡消费造成的,是因为有太多的房屋零首付造成的楼市泡沫的破灭,并导致的连锁反应。最终吃亏的还是银行业和广大消费者。看来空手套白狼的伎俩玩不得。在中国老百姓的储蓄观念是无法撼动的,一是防生老病死,二是免后顾之忧。总之,有了一笔储蓄,人也心安理得了。超前消费不是不可以,关键是看消费者个人的保障能力。如果仅仅是依靠工资,总想把财富的“蛋糕”做大,那是玩不起的。这段时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沿海打工的人群纷纷返回家乡,也就是说今后一段时间一部分人将会失去工资收入,他们必须承受个人、家庭开支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这个时候,他们考虑的不是超前消费,而是如何捂紧钱袋子。因此,要在提高自身财产保全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稳健理财,才可以进行超前消费。不然,因外界或自身因素造成的后果,往往超出想像,规避不了风险。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楼市固然有刚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对其它行业具有拉动作用。但关键还要看开发商的自身实力。这种实力不是开发商做得如何、如何大,而是要看开发商到底有多少流动资金。如果是贪大求洋、盲目冒进,那就必须承受对银行的还贷风险。这也可以看成是开发商的自身行为(一种逐利的投资行为),而不是社会的群体行为。出现房地产危机,也会使房地产市场择强汰弱。
在通胀现象中,我们经常看到股市、楼市光怪离陆的影子,这是经济过热造成的,这里面有很多虚拟经济的成份,也有虚拟经济溢出的“泡沫”。当虚拟经济的“水份”被挤干的时候,就是通缩来临的时候。因为,实体经济的财富被虚拟经济所耗掉了大部分。
湖北电视台股市节目主持人左安龙老先生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个红薯在中国卖1块钱,美国人把这个红薯运到本土卖10美元。现在中国人不卖红薯了,看你美国人到哪里去找这10美元?。”左老先生用一个红薯生动地说明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但也不难看出商品在通流环节中脑体倒挂的现象。无论你用什么高科技手段加工,没有原材料和半成品,总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
当然,“红薯”还是要卖的,不然实体经济如何存活?但是,当上游的副产品价格令实体经济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只有选择倒闭。前段时间,报载沿海地区有20000多家工厂倒闭,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价钱上涨,导致成本的增加;二是美元贬值,造成直接损失。世界经济的联动性,也很难使中国独善其身。无可否认,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中国所受到的冲击是比较小的。原因是中国有20000亿外汇储备,除去5200亿债券在美国贬值外,剩下的四之三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有了这笔钱,中国就有能力抵御金融风险,就有能力积极地练好内功,由外贸拉动消费变为内需拉动消费。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世界各国看好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一个充分的理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在政策和贷款上的扶持。这就是说国家面对这次世界性的金融风暴,更加注重于实体经济的扶持和投入,更加理性地看待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好了,才可能培育好、呵护好虚拟经济。否则,虚拟经济就是空中楼阁,在危机中随时会坍塌。
降息和增加贷款投入,就是减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