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杀身为代价千古之哭

来源:网络收集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04:28 点击:

??在《三国志•魏书第十一》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事,说曹操在带兵讨伐袁绍的儿子袁谭的时候,曹操战胜了袁谭并将其斩首。本来袁谭作为曹操的敌人他的尸首是没人敢于收殓的,可是此时一个原来在袁谭帐下名叫王修(又作“脩”)的败臣却突然站出来要求为袁谭收尸。一时间,在场的众人听到这个消息恐怕要愕然了吧。
??“太祖(指魏武帝曹操)欲观脩意,默然不应”,曹操心里也很纳闷,于是就装着不答应想试探一下这个大胆的王修。王修接着便对曹操说:“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就是说我王修曾经受到过袁谭的恩遇,如今我为自己的恩人收殓尸体那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这样您再把我杀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恨了。“太祖嘉其义,听之”,大度的曹操觉得这个王修是位忠义之士,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最后,曹操不仅没有处罚王修,还让他去当起了自己的后勤官,“以脩为督军粮,还乐安”。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所渲染:(曹操)下令将袁谭首级号令,敢有哭者斩。头挂北门外。一人布冠衰衣,哭于头下。左右拿来见操。操问之,乃青州别驾王修也,因谏袁谭被逐,今知谭死,故来哭之。操曰:“汝知吾令否?”修曰“知之。”操曰:“汝不怕死耶?”修曰:“我生受其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乎?若得收葬谭尸,受戮无恨。”操曰:“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遂命收葬谭尸,礼修为上宾,以为司金中郎将。
??
??然而,历史上的那些统治者、权贵们少有同曹操一般心胸开阔、远见卓识的,因此中国历史上也便多了类似这样两个为旧主哭泣而被杀的亡魂——他们就是蔡邕与雷海青……
??
??一、蔡邕其人,及亡命天涯始末
??
??仔细说起来,这个蔡邕应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虽然他的声名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风尘中还一度被贬损过;而他的女儿,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按照《后汉书•蔡邕传》中的记载,蔡邕生于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一说为阳嘉二年),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虚岁六十一。“字伯喈,陈留圉人也(今河南杞县)”,其人博学多识,学贯天人,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散文家、史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还好“数术、天文”,祖上也多是些有名望的贤士。“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蔡邕还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甚至他的孝道把上天都给感动了,以至天降异象于其家,吸引了很多人去观看:“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不仅如此,“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居然与叔叔、堂弟们都不分家,家乡的人都称赞他的气度和仁义(那时候朝廷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看一个人在其家乡的名声大小)。
??后来,到了汉桓帝的时候(147——167),几个大宦官当权(“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他们就听说蔡邕古琴弹得不错,于是“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想让蔡邕来给皇帝弹琴解闷儿。可是蔡邕作为一介堂堂儒士,哪里甘心成为人家手上的玩物啊,当他被迫行走到偃师这个地方时,就“称疾而归”,装了一场病就赶紧回家了。“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在家闲居的蔡邕一门心思专注于研究古代学问及器物上,也不结交当时的权贵或者朋友。其间,他还写作了一篇“设难体”(当时流行的一种文体)的文章《释诲》,“以戒厉云尔”,以自我规诫和勉励(此文在《后汉书•蔡邕传》中收录了全篇)。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公元170年,蔡邕被当时的司徒(最高级别官员,“三公”之一)桥玄请入自己的幕府,桥玄非常敬重蔡邕,后来又让他去补任河平(应为“平阿”)县的长官。后来皇帝拜他为郎中,“校书东观”(东观系东汉朝廷设馆专门修撰史书的地方),再后来又升任议郎(中级官员,可参预朝政)。蔡邕认为当时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六经”(指《诗经》、《礼记》、《春秋》、《尚书》、《周易》、《乐经》)“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学术进步的需要,于是他就在当时皇帝的授权下联合一批有学问的官员花大力气正式重新校正、修订了《六经》。书修成后,熹平四年(175),“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往来观看蔡邕手书版《六经》的人始终络绎不绝,可见蔡邕在当时巨大的学术影响力。
??然而当时乃衰乱之世,宦官当权,虽然后来的汉灵帝比较信用蔡邕,蔡邕有什么重要建议汉灵帝都能够认真听取,并且汉灵帝有什么疑难还会向蔡邕咨询。最后蔡邕因为实在看不惯宦官集团的那种骄横跋扈和贪权误国,于是上书重重弹劫宦官们,可是事情不幸被发觉,结果蔡邕反倒与他的叔父蔡质一同被诬陷下狱,“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那些被激怒的宦官们还准备杀了这叔侄二人。最后,“事奏,中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宇寒月的报复生活
    • 一般会议记录的要点和内容
    • 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六
    • 读一份无奈的悲伤
    • 沈阳故宫一日游
    • 一块手表
    • 小巷
    • 《咏柳》赏析
    • 不应该将文章与作者本人划等号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