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夜临普定演讲(修定稿)

来源:网络收集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发表时间:2013-07-01 08:55 点击:

??钱理群先生夜临普定演讲
??2008年10月22日,普定县邀请钱理群先生来我县为热心于文艺的人们“充电”。于是,县城的,乡镇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文艺爱好者齐聚一堂,等候先生的到来。在文学上小有名气的紫云的卓文江、关岭的李天斌都城闻讯赶来。说好下午七点半“开讲”。但大家早早地就来等候着。钱理群先生迈进小会议室,我迎了上去。杜应国老师就将我给介绍给先生。先生微笑着和我握了一下手,然后坐到侧边的沙发上稍事休息。我忙给先生和杜老师先后递上一杯茶。
??看到钱理群先生第一眼,我便有佛光闪现的感觉!因为先生有一颗比一般人大得多的头顶半光的脑袋,一副平易近人的圆圆的脸,以及微微的笑起来的时候,那眉际宽宽的弦月似的眉毛。看到先生这副孺雅模样,仿佛站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而是一尊宽厚仁爱的如来。他那两寸左右的U字形的花白头发,柔顺地分布着。明亮的灯光下,先生泛红的额头上闪着智者的豁达。先生个头不高,身材魁肥。不过,我注意到先生有一双柔细的手。我们握手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先手之手像一位很会保养的慈母之手,绵软而温情。
??先生身着一件宽大灰色夹克外衣,在一位县领导的热情邀引下,步履缓而稳健地走到会议桌的尊位上坐下。杜应国老师作为主持人,简要介绍了一下钱理群先生接受邀请前来的情况后,钱先生就开始了他的演讲。在演讲过程中,杜应国老师因与钱理群先生有着莫逆的师生加朋友关系,遇恰到好处的时机,杜老师会插上两句,为钱理群先生的话语稍作解释或强调助兴,这让钱理群先生的演讲气氛更加活跃。
??伴随着钱理群先生演讲的进行,他那双柔细绵软的手,时不时地配合着他的话语挥动着,比划着。时而倾身向前,时而仰身向后,时而腰立身直。丰富的表情不断地变化着。
??钱理群先生说“文化大革命”之中,他到普定逃过难。他跟安顺花灯剧团来普定中学(现在的普定一中)。武斗起来时,他们又逃走。他说,在他人生最艰难时,普定接纳过他,因此对普定很有感情。他说他最早接触的普定文学人士是蒙萌。接下来认识贾正宁、丁杰。对普定文脉的承前启后深有感受。
??先生从地方文化重建的话题入手,希望普定热爱文学的人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安顺市、普定县地方文化重建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文化的关系和我们自身的关系。
??先生说,安顺的屯堡文化,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安顺地戏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被发现、被重视的。世界有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屯堡文化。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地方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备受关注。先生还说,面对我们的地方文化,曾经在很长时间,很难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并且处于被了解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发掘自己,宣传自己。先生说“五。四”以后文艺创作上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西方的概念。而中国历史上是文史不分的。怎样构建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个地方所应有的知识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
??先生以对安顺屯堡文化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地方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动态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四大特性。希望大家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认识我们的地方文化,并为我们地方文化的重建和发展做出各自的努力。
??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先生忧心忡忡。他说,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基本解决了中国最大的温饱问题。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也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中国正处在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就像“文革”后期,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那种彷徨与不安。2008年,正是中国与世界面对面的最艰难的一年。为此,先生提出了四大重建的思想,即: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生活重建。先生强调,中国百姓,总是与自己的民族传统有着相当的适应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倡导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继承与发展。先生因此谈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先生还笑着比划着说墨子是中国最早的“青年自愿者”。先生接着谈到“五。四”文化运动,讲到古代传统、现代传统与民间传统的关系。
??先生忧虑地说,当下中国最突出的是民间传统道德被打破。以前,老百姓教育下一代,或劝人为善时,最爱说的是: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否则会遭报应!但现在很多人为了钱,什么都不怕了!“反佑”时期落难的人到农村,民间还有“善待落难之人”的传统。先生不无诙谐地说,要是现在重现“反佑”的历史,“落难之人”再到农村,恐怕再也没人接纳了,或者要像那个年代一样接纳就很成问题了。
??先生沉重地说,重新恢复民间良好的伦理道德,重建合理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特别是重建合理的制度很重要。先生希望大家能为这些文化观念的重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贡献。先生指出,当今民间文化的空洞化、低俗化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全球都存在。先生说他在美国,读着杰克伦敦的小说,走着杰克伦敦曾经走过的路,却体会不到曾经的历史文化。虽然当年的山还在,森林、河流还在。可是现在,好多的文化都成了商品,成了空洞的符号。随着旅游文化、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推荐热点

    • 宇寒月的报复生活
    • 一般会议记录的要点和内容
    • 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六
    • 读一份无奈的悲伤
    • 沈阳故宫一日游
    • 一块手表
    • 小巷
    • 《咏柳》赏析
    • 不应该将文章与作者本人划等号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 内容搜索
    Copyright © 2008-2015 计算机技术学习交流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7008号-1